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Jenny的博客

如果中了500万,我就背上包去流浪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黑龙江之行】2-哈尔滨第二天  

2017-09-21 15:34:00|  分类: 旅行记录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D2: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  天气晴朗

从阿城回到哈尔滨,下车处在东站,乘89路去哈尔滨工程大学,去参观校内一个纪念馆,就是这座平房老建筑,可惜不开门。两个老师带着一群小学生看样子也是来参观的,他们说可能是学校放假或今天周末,不过纪念馆没有任何有关开放时间的说明。【黑龙江之行】2-哈尔滨第二天 - jenny.yantai - Jenny的博客

 

坐公交去果戈里大街,哈尔滨另一条充满欧风的街道,没有中央大街热闹,却值得慢慢品味。依我看来,中央大街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,名气大,外地客多。而果戈里大街相当于上海的淮海路,相对低调安静。【黑龙江之行】2-哈尔滨第二天 - jenny.yantai - Jenny的博客
(果戈里大街)

 

果戈里书店被网友评为最美书店之一,无论外观和内部都非常吸引摄影师来此创作。二楼书店内就遇上拍写真的,第一次看到男模特+女摄影师的搭档,象拍电影似的。【黑龙江之行】2-哈尔滨第二天 - jenny.yantai - Jenny的博客
(果戈里书店内部)


书店内装修考究,气氛优雅,看书的大人孩子都不少,还有席地而坐的。店里书并不多,感觉那些书更适合在现场气氛中看,而不适合买回家读。店内有咖啡酒吧厅,价格相当不菲。一楼门口处有果戈里西餐厅的广告,档次高端,位于三楼。与同样被称最美书店的台湾诚品书店相比,这里消费气氛浓于买书读书的气氛,象是专为三楼西餐厅吆喝的迎宾书店。【黑龙江之行】2-哈尔滨第二天 - jenny.yantai - Jenny的博客

(果戈里书店外观,三楼是西餐厅)

 

之后去老道外,老道外全称叫“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区”,号称“老哈尔滨城市缩影,新哈尔滨城市客厅”。为什么中华和巴洛克会掺和一块儿呢?原来中东铁路开通后哈尔滨迅速发展起来,火车站周围片区建起了大量欧式建筑,洋人们聚集在那边生活。而老道外这边也从几十户渔民居住的小渔村,慢慢来了更多闯关东到此的中国商人,或经商或办厂,搞出这片商业区。他们照搬洋人华丽的西式建筑,再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对建筑改造,于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立面造型上出现了蝙蝠、石榴、金蟾、牡丹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。【黑龙江之行】2-哈尔滨第二天 - jenny.yantai - Jenny的博客

 

这个建筑为“仁和永绸缎庄”,建于1920年前后,砖混结构。原为山东烟台仁和永绸缎庄的哈尔滨分号,由烟台人金竹亭创办,主要经营布匹绸缎。建筑由四栋单体建筑组成,院内有木外廊、木楼梯、木栏杆等,外立面为红夸砌筑的清水砖墙,饰以素雅的灰色涂料。分号达到此规模,总部不会小吧?不知烟台总部现在在哪里。

【黑龙江之行】2-哈尔滨第二天 - jenny.yantai - Jenny的博客
(仁和永绸缎庄)

 

东北地区旅游开发意识较晚,搞这种项目的眼光与品味显然比南方差了那么一截,可能是还没建好(东北经济就已经衰退),游客稀少,冷清得很,相比同类的南京老门东和成都的宽窄巷子,不在一个级别。原打算在那儿吃吃哈尔滨百年老字号餐馆的,悠悠看了看显出信不过的表情,我们草草转一圈便回宾馆。

明天将离开哈尔滨,悠悠提议买点红肠在火车上当早饭吃,如此大名鼎鼎确实该尝一尝。哈尔滨卖红肠最多的两家店是“秋林--里道斯”和“一手店”,前者主要分布在商业区,面对游客,后者则布满全市大街小巷,面对市民,我们在一手店买了原味和蒜味各一根,第二天火车上吃了一根,另一根到了绥芬河怎么也找不到了,奇怪。


晚饭悠悠特讲究,在安达街夜市转了个来回,我对满大街写的熏酱特好奇,悠悠说就是烟熏熟食卤制品之类的,看着有点眼馋,不过最终还是没吃到。【黑龙江之行】2-哈尔滨第二天 - jenny.yantai - Jenny的博客
(熏酱?)

 

在一家餐馆点了东北特色菜锅包肉,菜量那个大啊,我们两个人根本吃不完两个菜。而当地人每桌都点大量的菜,即使两个女生也至少四个菜,我以为东北人当真这么能吃,结果看到结账走人时剩下的菜有将近一半。看来南方慢慢被人接受的光盘思维还未传到远在东北的哈尔滨。这顿晚饭被悠悠评为此时最佳餐饮第二名。【黑龙江之行】2-哈尔滨第二天 - jenny.yantai - Jenny的博客

(哈尔滨锅包肉)

 

哈尔滨的两天尽管短暂,还是发现了些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明显特点。
仓买:就是小百货商店,私人开的那种。在电影《白日焰火》里见过。这个词不知来源于日语还是俄语,反正其它地方没这么说的。
地下室:不知哈尔滨的所有民宅是否都有地下室,反正沿街的房子有,这些沿街地下室基本都出租做了店铺,给些薄利的行业,我们一家店也没进过。后来在海参崴也见同样的情形,建地下室的传统是不是因为冬暖夏凉呢?
格瓦斯和列巴:很多店的经营品种上写着有格瓦斯、列巴,悠悠问我是啥,我答格瓦斯是种饮料,列巴就是面包。悠悠诧异我还懂的不少。在哈尔滨竟然没找到机会尝这两样。我说这都是俄罗斯人带过来的,海参崴有的是,那儿的更正宗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46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