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地震造成4000多名孤儿,据媒体报道,报名收养孤儿的数字远远超过孤儿的人数。
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爱心父母团号召时,我也曾一念之间想去报名,但这事冲动不得,我们这些抚养过孩子的人深知做父母的不易及背负的重大责任,对我们是半生,对孤儿可是他们的整个人生。
前几年曾养过一段时间小狗,当时觉得小狗很可爱,可以和我做伴。LD在国外写信回来,让我一定想好了是否真能养它,如果晚上有客户不回家吃饭,如果回南京老家十天八日,如果外出旅游半个月......,这时还能不能对小狗负责?或者能不能为小狗放弃这一切?
抚养孤儿可不是养小狗那么简单,孤儿原本有亲生父母,有心灵创伤,有自已曾经成长的环境,还有曾经的记忆,抚养孤儿绝不是解决经济问题那么简单,更重要是情感和教育。
曾经很多例子,小孩从小不在父母身边,在奶奶或外婆家度过童年,长大后回到父母身边,尽管父母对亲生孩子很好,孩子总有一种客人的感觉,培养不出与父母深厚的感情,这种尴尬很痛苦,这种痛苦很漫长。
如果孤儿进入一个新家庭,这个家庭原来有父母亲生的小孩,孤儿会感觉寄人篱下,背负着长大要感恩的心理负担一辈子,这样他如何成长好?
不要说我们将来对抚养的孤儿无所求,那都是假话。中国人千百年来“养儿防老”的思想就是在要求孩子长大后回来尽孝感恩。
也许有的父母对亲生儿女真的没有要求回报,血浓于水的父爱母爱造就了世间最无私的奉献,那么是不是也准备好了无私的爱心给孤儿?是否能将亲生儿女与孤儿一视同仁,没有偏心?
孤儿会有各种各样复杂的情感,可能会敏感会脆弱,是否做好了准备接纳他随时的情感发泄,是否在他各种各样麻烦来的时候能为他做出牺牲放弃自我?
收养孤儿真的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的事,不要凭一时冲动,不然对孩子是不负责任,也许是伤害。
昨天看了对当年唐山孤儿的采访,按照唐山人的经验,对于孤儿最好是成立专门学校,由国家抚养,那样的环境里,大家一样的经历,地位平等,不再有人以孤儿称呼他们,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,没有沉重的感情包袱。经验告诉我们孤儿在别人家庭里成长效果并不好,但不排除有些内向性格的孩子还是适合在小家庭里成长。
三十年后的今天,国家和人民都比唐山大地震那时富裕多了,相信很多家庭在经济上再多养几个孩子毫无问题,但抚养孩子不光是付出金钱的事,更重要是付出我们的心。
评论